党员故事丨用瓦刀垒砌起一生核工业情-k8凯发集团

k8凯发集团的文化详情

当前位置:k8凯发集团的文化 > 

时间: 2021年05月27日 来源: 作者:

杨庆义,男,1931年1月出生,1953年6月入党。1986年退休,中核二二公司原施工队长。从东北到甘肃兰州参加大西北开发建设,经历了102公司(中核二二公司前身)创建以及核工业404厂建设的艰苦历程。在核工业404厂工程建设期间,作为102公司一线工人代表受到周恩来总理、邓小平同志的接见,荣获“全国青运会先进代表”、“退休职工先进代表”等多项荣誉称号。

建设核工业404厂

1952年,21岁的杨庆义加入黑龙江省第一工程队,1957年调至东北一公司(当时东北最大的一个公司),1958年,他积极响应中央统一部署,随同东北一公司的人调往兰州总公司,开始了建设大西北的历程。

杨庆义参加的第一个工程是兰州市河口504厂,随后调到404厂。作为一名年轻的技术工人,杨庆义怀着对核工业事业的美好憧憬和满腔热情,投入到404厂的工程建设中,为能够参加我国第一个原子能联合企业的建设感到十分光荣。

当时,他和队友们来404的时候经过了严格政审,核工业部到家乡去调查了几辈人的关系,历史有一点不好的地方都不行。当时他的一个队友叫龙文焕,也是共产党员,和他一起参加五四青年突击队,因为爱人是日本人,日本战败在东北投降的时候,他的媳妇没有走,跟他结婚了,就是因为这个关系,政审没有过关,最终他没有能够参加404的建设。

1958年10月,杨庆义和建设队伍一起开进了戈壁滩,到了火车站,当他们下车四顾时,只见二三十里地以外都是茫茫戈壁荒无人烟的一块盆地,地势低洼,后来知道它有一个形象的名字,叫做低窝铺。没有一户人家,没有一株树,只有稀稀拉拉的骆驼草,风呼呼地刮,刮得人睁不开眼,看不清四周。

杨庆义回忆说:“刚到404厂的时候,风沙大,生活也苦,刮大风的时候,就戴上一个风镜,向前走路要弯着腰,脸朝着地面,否则风吹得走不动。”当时他们住的是帐篷和地窝子。经常刮风,人们形容“风一年刮一次,一次刮一年”。有时候刮十级风的时候,2米的距离都看不清。气候干燥,人们初到很不习惯,口唇开裂,流鼻血。杨庆义说:虽说当时很艰苦,但大家热情很高,因为是服从国家的安排,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和使命感。吃饭时饭里、菜里都是沙子,蔬菜供应很少,一年有半年靠吃咸菜。有时候刮起狂风,连饭都不能做,只好用饼干充饥。晚上帐篷里很冷,有的同志戴上皮帽,戴上口罩,穿上大衣,再盖上被子,叫做“全副武装睡觉”。最缺的还是水,最初施工生活用水都要靠火车、汽车,从几十里地外的甘肃省劳改队运过来,当时一吨水的成本相当于一吨汽油的钱,真是“滴水贵如油”。生活用水少,只好定量分配,早晨用过的水留到晚上再用。52公里的正式输水管线工程量大,一时建不起来,便突击抢修临时水线和泵房。1959年初,初步建成通水,以后又经过改造才正式通水。

杨庆义是一名瓦工,从404厂建设初期就担任突击队队长,参加404大坑(反应堆)的施工。反应堆的施工,是建设404厂施工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,施工的进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和质量。为了保证施工质量,上班前,他组织队员进行班前技术交底,在砌砖时,做到“横平竖直,灌浆饱满”。为抢工期,除了加班加点以外,他还组织职工进行一些施工技术小革新,比如,采用铁瓣(大马勺)左右手一起挖北混凝土,提高工效,砌砖由原来一天砌200多块增加到1800块。作为突击队长,杨庆义常常累得直不起腰,小腿浮肿,那种滋味很难受,只能用膏药和热毛巾敷以缓解疼痛。一天的辛劳之后,吃完饭,衣服也来不及脱,倒在床上就睡着了。历经4年的艰苦奋斗,完成了反应堆的施工。

404厂建成后,需要调来警卫团保卫404厂,当时警卫团没有地方住,杨庆义的突击队被调去突击,为警卫团修建住房。在时间紧、任务重的情况下,他很痛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,向领导表态,带领突击队员进行了战前宣誓,最终按期完成任务,受到了上级的嘉奖。

由于多次带领突击队完成任务,成绩突出,1959年春天,杨庆义光荣地被授予跃进献礼积极分子,并去北京参加了表彰大会。表彰会上,他作为102公司一线工人代表受到邓小平同志的接见,还受到了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。1959年9月,他又一次作为突击队长的先进代表,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群英大会建筑系统先进经验交流会,会议历时半个月。这是他人生最为辉煌的一年,从此他将核工业精神的种子深深埋在心底,将自己的一生与核工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,将最好的年华留给核工业光荣而神圣的事业,并带着组织给予的至高荣誉奋斗终生。

正当404建设的关键时期,杨庆义他们遇到了国民经济三年暂时困难时期,加上自然灾害,吃不饱,穿不暖。灾荒年,对核建人来说又是一次严峻考验。“咬紧牙关,过苦日子”,这是国家的号召。最困难的时候,他们吃过榆树叶,用开水烫一下,拌点儿苞谷面;饿了的时候,摘沙果吃;骆驼草籽压碎了吃,或骆驼草籽加工和面粉掺合做成馒头,有些人吃得身体浮肿,腿一按一个坑。杨庆义和队友们经常吃不饱,还要坚持施工,有时候感觉到头昏的时候就躺一会儿,或者去卫生室要点药吃,然后接着干。

杨庆义回忆说:“当时宋庆龄视察404厂,目睹404建设者们生活的艰苦,她与甘肃省联系,从酒泉调了些粮食,这样大家才勉强吃饱。”后来陆续又从全国调来一批急需生活物资,有些供应甚至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的。为了解决生活困难,他们自力更生,自己种菜,还组织打猎队进祁连山打猎,运回野羊肉等,逐步从生活难于维继的阴影下走出来,获得生机和力量的队伍又焕发起勃勃朝气。

1966年3月,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及陪同考察的中央领导薄一波、蔡畅等中央负责同志视察国营404厂,与各单位职工代表合影,杨庆义作为中核二二公司的十几名先进代表之一,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,使他再一次感受到组织对他的高度信任,更坚定了他为核工业奋斗的信念。

转战大西南

1964年,在“备战备荒为人民”、“好人好马上三线”的时代号召下,成千上万的工人、干部、知识分子、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民工的建设者,打起背包,跋山涉水,来到祖国大西南、大西北的深山峡谷、大漠荒野,风餐露宿,肩扛人挑,用十几年的艰辛、血汗和生命,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、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。1967年,杨庆义随着建设西南的大军,从大西北转战西南,参加到建设三线的热潮中,来到重庆涪陵白涛镇麦子坪西南深山里,开始了他的三线建设之旅。

杨庆义刚到重庆涪陵白涛镇麦子坪的时候,感觉到处都是山,山很高,交通极为不便,上山经常脚下打滑。当地老百姓生活很苦,有一次赶集,杨庆义看到老百姓穿的裤子破了,他把他的裤子给他,自己穿个衬裤回来了。杨庆义回忆说:“万事开头难,工程建设之初,条件很苦,连路都没有,山上修路,要费很大的劲。为了赶快把路修好,当时中核二二公司党委书记程世德动员职工家属也参加修路劳动。有个叫杨奋起的母亲,一个60多岁的老婆婆也去修路,为了建设816工程,职工家属一起动员,在这深山里埋头苦干,日夜奋战,终于修好了路,建起了生活临建。”

1969年,杨庆义又一次作为突击队长,参加到“816”的地下核工厂取水口工程建设。“816”工程是中国兴建的第二座核原料基地,是在乌江畔的山体内建厂,洞体总建筑面积10.4万平方米,大型洞18个,号称世界第一大“地下核工厂”。

当时杨庆义带领的瓦工班作为攻坚克难的突击队,承担起取水口的施工,工程施工难度大,技术要求高,取水口工程关系着重庆涪陵当地100多家化工企业的生活、生产用水,当时的工期要求4年建设完成。

为了抢工期,当时参加取水口施工的人员,一天补助五毛钱,买一个肉菜三毛五,不管是下雨还是刮大风,大家都要施工。进取水口,进泥巴,穿连体的雨衣雨裤,冬天还好一点,夏天闷热,浑身长痱子,相当难受。冬天的时候,特别是到下半夜,过了十二点以后,乌江刮的风很凉,他和队友们常常感觉到透骨的寒冷。当时交通不便,运送钢筋、设备、仪器等都是靠摆渡,工程最艰难的是爆破施工,为后序挖基础、抽水、埋钢筋、灌浆施工的关键环节。在大家的艰苦努力下,原计划4年的取水口工程,只用3年半的时间便完成了。

中核二二公司参加的工程都是打头阵,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,无论哪个工程,中核二二公司都是建设先锋,因为土建是工程施工的基础。建设816厂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,杨庆义作为见证者,仿佛又回到施工现场,和工友们不分昼夜地忙碌……

经历过这些岁月的洗涤,杨庆义心中常怀的是悠悠创业核建情,而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他,很庆幸曾与核工业结缘,一生从事核工业的伟大事业。他穷全身之力追随“核工业人的事业”,尽毕生所能诠释“咱们核建工人有力量”的深刻内涵,用他的瓦刀一砖一瓦地垒砌了一辈子的深情!

网站地图